时隔两年半来到台北,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。
首先,我们有了桃园经新北到台北的捷运系统,160TWD,比巴士略贵一些但是运行时间只有半个多小时。值得称道的是,这条线路是直达车和普通车混跑的,价格相同,站台共通。反观某些城市故意设定机场快轨所在的地方就没有普通地铁,或者虽然两者都有但是价格悬殊巨大,这个设定真的是非常良心。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普通捷运的价格是不是就被抬高到机捷水准了,见仁见智。当然,因为是混跑,路轨质量确实就不那么赞了,晃悠晃悠是不可避免。
台北大部分出租车统一样式和涂装(某家公司势力太大了),内饰和计价器也干净现代。值得表扬的是上车压表立马来一句语音:按照春节费率执行,表上也明显提示目前费率与平日不同。我猜测可能是出租车公司少,疑似一眼看去都是同一家的,而这家(垄断)公司在服务标准化上投入了很大精力。大陆或者香港,一个城市要调一下表,经常是耗时几个月,司机靠一纸通知手工计算新费率。
住在台北101附近,走走路就可以走到全台最繁华的商场。再次表扬台湾税务系统的效率,所有的商场消费的时候,都会自动打一张电子发票(嗯先不吐槽必出发票而且还带抽奖的税务系统实际上意味着什么),这张票和小票是一体连打,开票机构体积很小,票本身也很小,想必不需要大费周章去买什么税控电脑和税控打印机,而是替换了所有的小票机。
说到消费,尴尬的事情来了。超市刷卡买完东西后,在麦当劳试图用同一张卡买个夜宵,作为欧美快餐,麦当劳往往是支付体系最为先进的,在台北101这样的地标区域内,连银联和支付宝的广告都随处可见的情况下,麦当劳,刷卡失败。店员首先一脸惊异地看到一张非台湾发行的信用卡,窃窃私语后,尝试非接支付。喂喂,不是每一张VISA都可以PayWave的好吗?然后我反复告诉她们这张卡不能感应,于是她们又试图插卡,然后发现读不出,不是授权失败,是直接读不出。于是店员一脸坚毅地告诉我:只可以刷台湾发行的信用卡哦。我一脸惊异,啥啥啥,你这pos竟然没有外卡权限?难道是遇到了银联附体?
悲愤地掏出钱包拿现金的时候,发现,这个汉堡59块?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不舍入一下?我到台北一共三小时内,兜里的硬币已经攒下来10几个了。因为自动售货(票)机也只找不收硬币,硬币根本没有去处。如果不是恰好攒够合适的硬币,那就需要去找硬币兑换机,可以把硬币兑换成纸币,这机器只有少量地方有,而且也不吃10元以下。为什么其他地方不觉得硬币很烦?大陆的基本支付单位是元,1元硬币和1元纸币花出手的效力相同(同样香港10元纸币和10元硬币可以互通),角币凑够支付单位也很快,而欧元美元的基本支付单位就是硬币(10欧分和1欧2欧常用,10美分和25美分常用),流通速度快,你兜里不会剩下几个。但是台湾你找人1元硬币,等价于我找你一个分币。1元硬币攒一张纸钞,需要100个。没有谁给你机会把一坨1元硬币花出去,换10元硬币的机会都没有,所以你拿到1元硬币基本都烂手里了。但是这东西可不像分币那么轻,这是一个标准体积标准重量硬币!
说到这里就得说一下电子支付。基本上,台湾的电子支付能力差到爆,还让人很困扰。比如刷地铁,捷运自己的悠游卡不能全台通用,要知道长三角珠三角主要城市公交卡已经通用,全国ETC也都通用了。竟然还干不死第三方的卡(icash和一卡通发卡量都达到了千万级,悠游卡虽然发行多但是考虑台湾2300万人,活跃卡也就2000万,而游客没人买icash或者一卡通),这也不能说人家太强,就是悠游卡运营水平太烂,两年换一版卡,能刷的地方又少。八达通和西瓜为什么那么强?什么都能买什么都能干,便利店自己的卡还有什么市场?然后信用卡,感觉台湾的信用卡发卡量是不是太少了,商场转一圈没看到人用卡呀,都是现金现金现金,很多刷卡机都是摆设。
参观台大。虽然说现在是假期,学校里没有什么人是正常的,不过,老校区满目的基建老化,这个应该是长久失维造成的。这是一个没有大门(真的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拍个校名)的校园,里面的建筑大多是几十年前文物风格,整体上没有现代文化冲击造成的不和谐感。仔细观察会发现,现代科学、工程学,甚至人文社会学,在这里面的占比都偏小,农学畜牧学的比重却比较显著。
围绕着老校区的就是零零散散的新楼和宿舍区,很明显的年代断层。(还偶遇了老居民房着火)
不过我倒是有点喜欢学校附近的商业区,长得特别让人觉得这是属于学生的商业区。
结果不小心逛到了另一个大学,这个有校门!
然后就是一座桥
嗯?徒步走穿了首都?
最后101镇楼。